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
从“听政于民”到“群众路线”
民意不可违,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点,顺民意即是顺天命。基于这种认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成为历代统治者自励的著名警句。汉代王充也提出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思想,启示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的民众那里去观察、听取意见。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民主主义色彩,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也好、民本思想家也好,其政治立场都是高度一致的。表面上看,他们认为,应当将一些参政权利交付给民众,事实上却千方百计地阻挠民众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显而易见,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所谓“听政于民”,只是将一些形式上的参政权利交付给民众,实际上民众不可能真正拥有这些政治权利。
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领导方法,既沿袭了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但又与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而不是在专制统治下的民主。最为经典的是毛泽东把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犹如鱼,人民群众犹如水,共产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就难以生存。毛泽东对于这种“鱼水”关系的比喻,远比唐太宗李世民等所提出的“舟水关系”在认识上更为深刻,也更加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将君主政治中的“听政于民”升华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现了对儒家从民思想的超越。
从“得民心者得天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众是立国之本,主张重民。历史地看,在总结治乱循环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历代统治者大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基本准则。而古代先进政治思想家也从农民起义中看到人民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并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阐释。从孔子“仁”的思想看,其本质是为维护旧的政治秩序服务的。虽然孔子也提出了一系列强调德治的改良措施,但其指向都是为了维护旧秩序所强调的君尊民卑的政治现状。概而言之,在如何处理君民关系的问题上,孔子只是在民制约君、君依赖民的关系层面上肯定民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其积极合理的意义,但它的核心问题是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在儒家思想看来,所谓的民,是指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老百姓,包括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实质不过是从君主的视角居高临下地看待民意罢了。事实上,《论语》中就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诸多愚民、卑民的观点。儒家思想提出给予民众一定的参政议政权,但这种有限的权利必须依赖君王的恩赐。所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
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不是简单地“从民”,而是强调“国家主权在民”,把各项民主权利真正赋予人民,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监督政府、真正参与政治,其目的是建立和实现最广泛的、真正具有人民性的民主。即是说,两者的区别在于:传统儒家思想虽强调“民惟邦本”,但这里的“民”具有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性质,服务于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则主张“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放在党的各项工作的首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总之,毛泽东在精神上始终保留着一条维系自我心灵世界与民族文化传统相联系的脐带,他的理论创造使得儒家民本思想实现了质的升华和飞跃。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